让预设与生成和谐相生
内容提要:
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的两翼,缺一不可。教师既要对课堂做好充分的预设,才能从容不迫地面对学生;又要有足够的教育机智应付课堂上未曾预设的生成,才能不至于使自己在课堂上方寸大乱。生成,离不开预设。设计,是为了有效地生成。没有预设的生成往往是盲目的,而没有生成的预设又往往是低效的。只有二者互相补充,和谐相生,相得益彰,我们的教学才更有效,才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主题词:预设 生成 和谐 有效 发展
正文:
课堂教学中,总不免会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出现,有时会让你啼笑皆非;有时会让你措手不及;有时又会让你受益匪浅。因为我们的学生不知道什么时候会迸发出什么样的奇思妙想。作为教师,我们既要对课堂做好充分的预设,才能从容不迫地面对学生;又要有足够的教育机智应付课堂上未曾预设的生成,才能不至于使自己在课堂上方寸大乱。
“预设”是预测和设计,是教师课前对课堂教学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学设想和安排,预设的主体是教师。“生成”是生长和建构,是师生在具体的教学情景中,以及在师生对话互动中,产生的超出教师预设方案之外的新问题和新情况,生成的主体应该是学生。生成,离不开预设。设计,是为了更好地生成。没有预设的生成往往是盲目的,而没有生成的预设又往往是低效的。只有二者互相补充,和谐相生,相得益彰,我们的教学才更有效,才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一、 精心的预设是必要的
课堂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教育活动,预设是课堂教学的基本特性,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基本要求。教师在课前必须对教学目的、任务和过程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和安排。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从这一点上说,精心的预设是必要的,它是顺利完成教学目标的重要保证。
例如,在学习《插秧》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理解本课的重难点,我事先准备了一面镜子。当学生质疑:前一小节写“水田是镜子,映照着蓝天,映照着白云,映照着青山,映照着绿树”,后一小节写“农民在插秧,插在绿树上,插在青山上,插在白云上,插在蓝天上”,为什么景物顺序是反的呢?我在表扬了这位同学勤于思考、善于发现问题后,便拿出镜子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会发现什么?再组织讨论。最后,学生经过观察讨论得出结论:镜子照出的事物是倒着的,如果把水田看作一面镜子,它照出来的景物不也是倒着吗?课文有意这样安排,更强化了水田像镜子的特点。由于教师在课前预设到学生在理解这个问题时会有一定难度,便准备了镜子,用实际演示法巧妙地突破了文章的难点。
二、 意外的生成是必然的
意外的生成也称非预设生成,它是在课堂的师生互动中,学生超出了教师的预设,表现出的情况与教师的预设相反或在教师的预想之外。新课程下的教学过程应该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预设的教案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开放地接纳始料未及的体验和弹性灵活的成分,不能让活人围绕死的教案转。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富有个性的生命体,由于每个个体的生活背景和知识水平存在差异,因此,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预设、不可复制的生命历程,产生意外的生成也是必然的,这也正是课堂教学的价值所在吧。
例如,在学习《南辕北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理解“南辕北辙”这个成语故事的含义,我组织学生讨论:“季梁的朋友为什么到不了楚国?”这个问题时,一个学生突然站起来说:“老师,地球是圆的,如果季梁的朋友一直往北走,就会绕地球一圈,他能到达楚国。”说实话,当时我真有些措手不及,不知如何处理。但事后想想,在信息发达的今天,对于在新课程背景下,已提前实现独立阅读的孩子们来说,产生这样的生成是必然的,只不过我低估了孩子们的认知水平,而感到有些“意外”。
三、 正确对待意外生成
课堂上需要按预先设计开展教学活动,保证教学活动的计划性和效率性,但是,教学不只是单纯的“预设”操作,原有教案的展开过程,而更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完全按照预设进行教学,课堂必然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气和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刺激,使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中得不到充分发挥。
福建师范大学课程中心的
(一) 宽容地接纳
教案是上课的剧本,有的教师不敢越案半步。真实的课堂并不是教案的精确复演,它随时会像生命一样滋生出预设之外的新问题和新情况,教师再完美的预设也不可能囊括学生出现的所有问题,因此,我们应怀着一颗宽容之心去接纳意外生成。生成有时侧重知识方面,有时是侧重情感方面的。
比如,教学《水乡歌》一课时,随文识字的环节中,在学习‘接“这个字时,我想通过动作让学生体会这个字的意思,便随手拿起一本书让前面的一个同学接住,没想到这个小姑娘马上起立伸出双手接了过去,我习惯性地问了一句:你们看清楚了吗?更令我没有想到的是另外一个男生的回答:“看清楚了,她特别有礼貌。”我心里一阵欣喜,这可是我在设计教案时未曾想到的!教学生成知识是必要的,教学中生成情感更是我们不容忽视的!
(二) 机智地引导
出现意外生成的课堂充满了生命活力,但课堂也不能完全是师生的即兴创造 。新课程倡导生成,并不是片面地追求生成,不是漫无目的、脱离“文本”的生成,更不是一种什么都对“舍本而逐末”的生成。生成首先应当尊重“文本”的内涵,在深入理解文本丰富内涵基础上进行生成。其次,“即时生成”也并不是都有价值,教师要有所选择,对那些无关的、意义不大的、没有多大价值的生成可以一笔代过,对那些有探究价值的生成,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探究。课堂上的生成,应该有个“度”的问题,否则,就会从过去的老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转换为学生牵着老师的鼻子走,可能会越走越远,生成判断的能力是一个教师素质与智慧的高度融合,更是一个教师教学艺术达到炉火纯青境界的灵光再现。
教学冰心奶奶写的《一只小鸟》时,课上一部分孩子认为小鸟是猎人伤害的,因为小孩子们很喜欢这只小鸟,而且书上画面中的孩子们没有一个手里拿着弹子。面对这样的生成,我没有马上表态,而是组织学生反复阅读品味相关段落,然后进行辩论,经过思考辩析,学生们终于明白了,还是孩子们伤害了小鸟,因为孩子们喜欢小鸟,想捉住它,但根本没想到会把小鸟打伤。这样,对学生的意外生成机智地进行了引导,使孩子们能正确地理解课文的内涵。
(三) 巧妙地利用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作出相应的调整和变动。” ②作为教师,我们要勇于直面学生的非预设生成,积极地对待,冷静地处理,把学生的这些非预设生成尽可能转化为自己的教学资源,利用学生提出的问题,深入生发开来,不仅能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新意识。
教学《特殊的考试》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小猴面对香蕉皮时的表现,我读课文请学生们做动作,当我读到“小猴看见地上有块果皮,想捡,又一想,别弄脏了我心爱的白手套……”时,我发现,孩子们的手都停在了半空中,我赶紧问:“孩子们,你们刚刚伸出来的小手为什么又停下来了?”“因为小猴想捡又没捡,”“这说明它有点——犹豫。”“你能把这种心理读出来吗?”此处,教师抓住了孩子们的一个动作,巧妙地加以利用,不仅引导学生较好地理解了课文,而且指导了朗读。
执教《妈妈,不要送伞来》时,也许是由于这首小诗趣味十足,描绘的好像就是学生们的实际生活吧,孩子们与文本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不由自主地抒发出自己的感情。看到这种情况,我马上调整了自己的教学方案,因势利导,启发学生仿照课文进行了口头创作,把原本安排在下一课时的仿写内容提了过来。从教学效果看,果然非常好,有些孩子的创作简直出乎我的预料!请看我班一位学生仿写的一首小诗《妈妈,不要来接我》,“不要来接我,妈妈,/我喜欢在小路上慢悠悠地走回家。/我喜欢地上的小红砖,/跳着欢快的方格舞。/不要来接我,妈妈,/我喜欢和同学相伴,/像老朋友一样,/悄悄地说着班里发生的趣事。/妈妈,我懂得你的爱,/但我已是个小大人,/懂得保护我自己,/在成长中,/我会变得勇敢,独立。”教师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利用学生的意外生成,不露痕迹地对教学设计进行了调整,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实践证明,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的两翼,缺一不可。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关键所在。只有当预设与生成和谐相生时,我们的课堂才会焕发生命的活力,充满灵动的激情。
注释:
① 余文森《有效性是课堂教学的“命脉”》
② 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编译《给教师的建议》
参考文献:
叶澜《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225页 -226页 上海三联书店 1999年
叶澜 白益民 王枫陶志琼著《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初探》56页-59页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