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北京市海淀区五一小学>> 教育教学>> 论文集锦>> 语文学科>>培养阅读习惯 提高语文素养

    培养阅读习惯 提高语文素养

    内容摘要:

    一个人的语文素养是要靠长期的大量的积累才能形成的,要让学生有大量的积累,必须让其广泛地阅读,尤其是要加强课外阅读。本文,就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加强对小学生语文课外阅读的指导,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引导其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的习惯,使课外阅读成为学生内在的需求,成为儿童生活中的一种人生体验,成为他们的一种新的自觉的生活方式,以促进孩子语文素养的提高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

    小学生  课外阅读  兴趣  方法

     

    正文:

    美国著名教育家吉姆•特利里斯曾指出:“如果你能引导孩子迷上读书,那么你所影响的不仅是自己孩子的未来,而且直接影响着整个下一代孩子的未来。”只有让学生产生阅读的内部动力,才能开发心智,主动去了解、研究,在了解和研究的过程中,渐渐培养学习的持久性,提高自学能力。古往今来,多少名人伟人用事实证明了:广泛的阅读对一个人知识结构的建立、道德情操的形成、意志品质的锻炼、心理素质的培养……无一不起到重大的影响。教师应该成功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动机,使他们在头脑中将阅读与乐趣相联系。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课外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小学生来说,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应当以课内为主,教师必须加强课堂教学,切实上好每一堂课。但是仅仅这样做是不够的,还必须有一定的课外阅读相配合,把指导学生课外阅读作为教学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让学生像雏燕一样飞掠知识的海洋。课内学方法,课外求发展。课内是有限的,课外是无限的。因此,对于每一名语文教师来说,只有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才能进一步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那么如何开展课外阅读活动,教师又应该如何指导则显得尤为重要。

    一、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使学生乐读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兴趣是影响活动的最直接、最活跃、最现实的因素。我国古代大家孔子也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有了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知识产生主动需要。因此,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让他们愉悦地进行课外阅读,快乐地接受自己想要学习的语文知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孩子们每天愿花两小时看电视,却不愿花30分钟看书,这是我们现在教育的危机。对许多孩子来说,学习阅读是一个缓慢、困难的过程。

    1、教师应是阅读兴趣的激发者。教师是学生接触最多的人,也是最让学生信任的。所以我尽量利用课余时间,以同伴、朋友的角色在轻松的氛围中与学生一起读书看报。交流心得体会,阅读时教师所流露出的热情、趣味和欢乐之情,对学生有强烈的感染力,学生在浓浓的读书氛围中,感受到老师对阅读的重视,从而自觉地进行阅读活动。我还经常给学生讲自己童年是怎么阅读的,以此启示学生:阅读非常有趣。这犹如一副良好的催化剂,激起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读课外书的习惯很快在班级里蔚然成风。

    2、教师还应是经典名著的点拨者与讲解员。在学生学会独立阅读后,教师还应引导学生进行更有深度的阅读。教师应是经典名著的普及者,只有教师对经典作品有很好的理解,才能在对精典的解说中使学生对名著产生兴趣。教师应让学生接受更多优秀作品的熏陶,学会欣赏意境优美的篇章,培养健康的阅读情趣。

    3、营造书香氛围。环境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它能对学生的言行起到潜移默化的熏陶,经常创设一种浓厚的书香氛围和激动人心的书林境界,让学生产生一种置身于精神文明宝库的神圣感,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例如,在班里设置图书角,每人每学期不少于三本书存入图书角;每人手里至少有一本有阅读价值的好书;谁今天完成了作业,就奖励谁读书;谁今天是遵守纪律的楷模,就奖励谁到阅览室去读书。学生意识到,去读书是老师给予他们的最高奖赏,自然地就重视读书、喜爱读书了。  

    4、利用书评手段。为了稳定和保持学生被激起的课外阅读兴趣,我采取了交流评价的方法。比如一人一条新闻”“一人一篇演讲”“一人一个故事等,让学生将课外阅读中所见到的大事要闻,奇事怪事、民情风俗、自然风光等说出来,从主要内容写作特点,读后的感受等方面向大家推荐自己喜欢的书。

    5、课外活动是推动学生广泛开展课外阅读的有效途径。为了让学生持之以恒,不断丰富自己的积累,也为了检测阅读的效果,我们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自身条件,利用校内外各种机会,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1)、组织评比活动。小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既渴求读有所得,又期望所得的收获能得到老师、家长和同学的认可与赞扬,从而满足自己的成就感。针对小学生这一心理特征,在阅读课上,我定期评比班级的阅读大王,组织举行知识竞赛读后感展览会等活动,为学生搭建舞台,激励学生阅读,并为学生提供施展才能的机会。活动的开展,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成就感、自豪感、荣誉感,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2)、开展游戏和表演。根据小学生好动又好自我表现这一心理特征,我在课堂上开展一些趣味性强、形式多样的阅读游戏,组织如相声、小品、话剧等各种表演,通过情景再现,以演促读,调动学生自读文章的兴趣。

    通过诸多活动:课外阅读小组、好词佳句比赛、朗诵会、故事会、读书报告会、作文、日记、演讲比赛、成语连赛、国粹文化节、读书笔记展览等,激发了学生阅读课外读物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自学能力,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为学生创设表现自我的舞台,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读书的成功喜悦,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促进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提高。

    二、加强学生阅读的指导,使学生会读

    光有阅读兴趣,毫无目的、方法地去茫茫课外读海中“潇洒走一回”,其意义和收效也不得而知。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使学生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就好比给了学生一把开启知识宝库的金钥匙,面对浩瀚的课外语文信息,小学生怎样才能高效地汲取营养,扩大知识面,积累语言,提高写作能力呢?这需要教师在阅读方法上予以适当的指导。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引导他们不仅爱读,而且会读,要读得更好更有收效。作为读书的指导者,我经常向学生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

     1、指导学生做读书笔记。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阅读时摘抄优美的词、句、段于笔记本上,经常翻阅,从中学到作者遣词造句和描写事物的方法,对自己作文大有益处。根据学生不同水平,提出不同要求。基础差的摘抄词句,仿句练习,中等生摘录佳句,精彩片段,名人名言等;优等生摘录时要注明出处,写读后感,都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2、指导学生用读书方法。曾国潘曾指出读书之法:不同之书,区别对待。应读之书宜缓宜熟,应阅之书,宜速宜多。阅读如攻城,轻骑剽悍,所向无前。根据不同体裁的文章用不同的方法去阅读,要求学生初步掌握精读、略读、浏览三读法,精读就是要一句一句地理解,遇到不理解的地方停下来,做上记号,以便查工具书或向人请教,弄懂了再继续读;略读速度过快,常常一目几行,意在了解大概内容。浏览的速度就更快了,主要用来浏览报纸,搜集信息资料,常常只看看标题。阅读初期,一般以精读为主。有了一定的阅读经验和能力以后,以上三种读书方法可交叉进行,一般内容略读或浏览,精彩的部分精读。

    3、指导学生进行仿句、仿段、仿篇的练习。如阅读介绍竹子的文章,我引导学生用学到的方法描述自己熟悉的植物,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或为文章内容空白处作扩充,填补,不但训练了学生理解能力,还进行了创造想象能力的训练。

    课外阅读应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发展,以课内带课外,课外促课内为出发点,我要求学生在课内学方法,在课外谋发展。通过实践,学生的阅读水平得到大大的提升。

    三、课外阅读与课内阅读有机结合

    得法于课内,得益乃至成长于课外。把课内所得之法,及时应用于课外阅读之中,以求化方法为能力,使阅读能力越来越强,又从广泛的课外阅读中学习知识,增长见闻,以求以课外促课内。教学中,我结合教材的特点,以知识,增长见闻,以求以课外促课内,以落实重点训练项目为,使学生掌握方法;以优秀的课外读物为,引导学生运用阅读方法从而构建经纬交错的阅读教学网络,相互引发,相得益彰。

    1、课前补充阅读。教一篇课文,最理想的境界是把学生迅速带入课文。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头”首先要开好,“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

    1)、增设课前读背环节。充分利用组织教学时间,补充些格言警句、诗词名句、谚语民谣等,每次数句即可,重在长期积累。读背的形式不要拘于一格,可以以个人、小组、全班为单位进行读、背,也可以组织个人之间,小组之间开展读、背比赛,即赛谁读得好、背得快,调动兴趣。

    2)、改进导入方式。导入时我们教师应花一番心思,我们要经常采用故事导入,名言警句导入等变式语。如李白诗《赠汪伦》导入时,要求学生阅读故事《汪伦请客》,故事内容不但激起了学生学诗的兴趣,且有助于学生对诗意及思想感情的理解。这样学生们的思维活跃了,下课后没有找到资料的同学在课外的时间里纷纷向找到资料的同学了解情况,调动了阅读兴趣。

    3)、铺垫性课外阅读。这是以课文内容为核心,引导学生在学习课文之前的课外阅读,学生可以围绕课文内容阅读有关书籍,查找相关资料,帮助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这样为课堂的深入学习打下基础。如《一夜的工作》赞颂了周总理不辞辛劳的工作精神和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抒发了作者崇敬周总理、爱戴周总理的思想感情。小学生阅读这篇课文,在理解内容上、体会感情上都有一定的难度。课前我让学生开展课外阅读,了解了周总理伟大、光辉的一生,对理解课文重点进行了有效铺垫。

    2、课中扩展阅读。为了让学生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我在教学中适时、适度地让学生阅读课外读物,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择书能力,能使学生进一步对课文内容的加深、理解。如在学习《咏柳》这首诗时,可以再补充两首写春天的诗,让学生阅读时互为对照,这样可以让学生了解诗人是从哪些角度来描写春天的。使学生更能理解课文的内容。

    3、课后适当延伸。在学生学习、理解了课文之后,语文的学习活动并没有简单结束,除了要求学生加强对课文语言进行积累、运用外,还可以进行延伸性课外阅读。可利用一篇课文快要教完的时机,及时推荐与所学课文内容相关的读物,或者主题思想相同的读物,或者写作特点相似的读物,充分利用自读课文。(自读课文中的文章与课内课文有着上述的联系),当然推荐的读物也可以是自读课本之外的。例如:上《太阳》这课后,我让学生阅读一些天文知识书籍,让学生感到宇宙的奥秘,激发他们爱科学,学科学的极大兴趣。在上完《平分生命》,我让孩子去收集有关亲情的小故事,并写出自己读后的感受。在上完《赵州桥》后,我借此机会让他们去阅读在课外还见过哪些比较特别的建筑,在上完《妈妈的葡萄》后,我给学生推荐《麻雀》作为本课的内容补充去阅读。如学习《飞夺泸定桥》一课之后,学生会被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精神所感动。课后总结时,告诉学生,长征路上,感人的故事何止千千万?启发学生开展课外阅读,要求学生广泛地收集长征的故事,推荐优秀的读物,可以有针对性地扩大课外阅读量,使学生更好地感受长征的壮美和红军的精神。另外,教师还可以结合课文推荐课外读物,如读了课文《海底世界》,可推荐《海洋》一书;学了《蝙蝠和雷达》可推荐《十万个为什么》;学了《小壁虎借尾巴》可推荐《尾巴的功能》等。这些课外阅读,让学生对课内教学的理解更深刻、更丰富。

    总之,教师要积极地向学生推荐各类好书,还要善于鼓励学生把课外阅读中学到的知识运用到课内,进一步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从而提高课外阅读的效率。

    四、课外阅读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叶圣陶先生曾说天地阅览室,万物皆书卷。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走出校门,开展寓教于乐、丰富多彩的读书教育活动,抓住每周双休日,每年的节假日,组织学生参观旅游,去阅读大自然、大社会这一部无字书”,去领略万物万事之理。这是一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天书”、“地书”、“活书”。

    课外阅读是一个体验的过程,是一个给氧的过程,我们要创造条件让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喜欢阅读,让学生的心灵能从课外阅读中体验到快乐。课外阅读是课内教学内容的延伸,通过课外阅读,学生能开拓视野,丰富知识,更好的提高素质教育!让我们在学生中有效地开展好课外阅读活动,让学生充满兴趣地在读中学,在读中积累,在读中完善和提高,让阅读成为孩子们学习的一种习惯、一种动力、一种人生的财富。

    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课外活动用形象的话来说,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进的风,没有阅读,就没有帆,也没有风,阅读就是独立地在知识的海洋里航行。”所以,我们深信,学生一旦进入了自由阅读的海洋,必将会锻炼成乘风破浪的水手,扬帆远航的船长。

    语文的教学目标在于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培植欣赏文学的能力,训练写作文章的技能。叶圣陶先生曾说,要达到这个目标仅凭借语文教材是不够的,必须在国文教本之外再看其他的书,越多越好。”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善于把教材作为“例子”,注意教给学生阅读方法,让他们能举一反三,提高读书的能力,自觉开展课外阅读活动。通过加强课外阅读,学生的知识面拓宽了,这样就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学习,在学习中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丰富了学生的写作素材,在写作文时,学生不再感到无话可说,无事可写。


    上一篇:惊弓之鸟教学设计[ 03-09 ]
    下一篇:让预设与生成和谐相生[ 03-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