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体育课融入素质教育的几种方式及重要意义
摘要:儿童在参加体育锻炼时,总是伴随着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明显的意志努力,通过活动中彼此的协同、默契、争夺,不断延伸自我实现的视野,并且在运动过程中通过孩子们身心内外导引,使得其对自己的身体充满信心。只有对身体充满信心,才能对自己也充满信心。在运动中让孩子体验人生的哲学,锻炼健康的心理。体育同其他学科不同的是,它是在不断运动中完成的,要充分发挥“运动”这个优势,让学生感受到特有的滋味。
关键词:素质教育 体育课 健身 健心
正文:
1. 前言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通过体育与健康教育,使青少年具有强健的体格、健康的心理、良好的习惯、乐观的生活态度和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这是衡量学校体育卫生工作开展好坏的重要标志。这就标志着“健康教育”已由传统体育教育学上的强身健体扩展为既要健身更要健心的概念。这就要求我们这些从事小学体育教育工作的人,在教育工作中不但要满足孩子们体验运动的愿望,锻炼他们的身体,教会它们运动技能,还要更加注意进一步培养孩子们在运动中体验到的体育精神,尽量引导他们获得体育精神内在的思想价值,将“更快、更高、更强”的运动精神根植在孩子的内心深处,使之成为他们未来全面成长最坚实的心理基础和最充足的思想动力。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我校低、中年级学生
2.2研究方法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讨论与分析
由于体育有自身所具有的艰苦、疲劳、激烈、紧张、相对抗以及竞争性强等特点,使得体育教育在素质教育方面有着其它学科教育所无法企及的得天独厚的优势。体育教学的过程具有直观、可感知、感染性强等特点,而且体育运动过程本身就是人类某些意志品质的锻炼过程,如勇敢精神、吃苦耐劳的品质,在体育竞赛中表现出来的团结协作和献身精神等。一旦这些精神品质迁移到学生的人格系统中,将会对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生存能力产生深远的影响。所以,充分利用体育教育发展学生的健康心理具有其他学科不可代替的优势。儿童在参加体育锻炼时,总是伴随着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明显的意志努力,通过活动中彼此的协同、默契、争夺,不断延伸自我实现的视野,并且在运动过程中通过孩子们身心内外导引,使得其对自己的身体充满信心。只有对身体充满信心,才能对自己也充满信心。在运动中让孩子体验人生的哲学,锻炼健康的心理。体育同其他学科不同的是,它是在不断运动中完成的,要充分发挥“运动”这个优势,让学生感受到特有的滋味。
3.2 结果与分析
奔跑是最常见的运动形式,一年级的孩子大多都非常喜欢自由的奔跑,在奔跑中他们可以尽情的释放活力、舒展身体。一般在教学中只要能让孩子们学会协调动作和调整呼吸等最基础的技术就可以了。但如果留心我们会发现在奔跑过程中其实也伴随着一些对孩子的心理锻炼,这些心理锻炼如果加以一定的强化,就可以有效的达到事半功倍的心理锻炼效果。
如何让孩子们懂得“专心”的重要性,培养孩子认真的品质,这是许多
由于其它教育方式很难像奔跑这样快速、直接的反应“专心”的品质,所以如果能在奔跑的比赛中让他们体会到“专心”是赢得胜利的重要条件,这样就能充分利用了孩子的好胜心理强的心理特性,强化“专心”的重要作用,进而有效的培养孩子们认真的品质。
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性格中软弱、随意的成分很高,在上课时普遍存在对自己身体没有信心的现象,因而让他们作稍长距离的奔跑而不能休息时多数显得自信心不足,没有勇气坚持。针对这种情况我的经验是,一般上体育课时不要随便地给学生提出要求,而是要根据情况而定,或者让学生自己定出标准。例如在较长距离的奔跑教学中,在开始时询问学生自己能跑多远,如果学生说能跑四、五十米,第一次试跑只有35米左右,这时学生就会不自觉地产生害怕失败的消极心理,教师如何帮助学生克服消极情绪的影响就是问题的关键所在。这时要告诉他其实他能跑的更远,激发他的征服欲望,然后仔细讲解如何分配体力等技术问题。那么我第二次给予这个学生所订的标准则应是38米,这个新目标包含这样一个信息:在教师心目中学生的这次失败只是偶然,他一定会做到更好。这是一种隐性的鼓励,有助于培养这个学生的进取动机,鼓舞他克服消极的心理。通常情况下,学生克服了消极的心理,一般都可以达到自己的原定目标,甚至有所超越。学生成功之后,教师应及时理性地帮助其总结:目标的实现有时候看起来很困难,但不要被它吓倒,在自己觉得最不能坚持的时候再坚持一下你就是胜利者。这样就能充分利用孩子本身在征服困难后的愉悦感强化其对“坚持”的认识,很直观的培养他坚强、坚韧的品质。
体育教学的兴趣化可以给孩子情绪的满足,有利于调动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小学生好动,爱新鲜,厌烦过多的重复练习,因此,教学手段要多样化,才能提高学生的兴趣,推迟疲劳的出现。在体育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由于较长时间练习某一个动作而感到枯燥,教师可采用游戏法和比赛法激发孩子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在游戏过程中利用孩子好奇、好新、好胜的心理潜移默化的将一些人生重要的健康理念灌输给孩子们。在游戏时,学生的各种品行、作风表现得更加充分,更加强烈,这就给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例如:在比赛类型的游戏活动中,学生因求胜心切,会暴露出不守纪律,作弊,不讲相互配合,突出个人表现等情况。此刻,老师除了制止外,要根据学生的不同表现,因势利导,培养他们维护集体利益,团结互助,胜不骄败不馁的竞争意识以及心理承受能力。让学生通过实践,亲身感受到集体力量的强大和亲身体验到参加集体活动的乐趣,从而为他们将来他们树立争取的人生观打下坚实的基础。
体育教学内容的合作精神培养是其他学科所没有的,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既是可能的又是直接的,利用体育教学内容,设计和安排一些竞争类的教学游戏,使学生通过游戏认识到合作的重要性,潜移默化地得到团队合作的教育。我在游戏“猫捉老鼠”中要求孩子们一组画老鼠,一组去抓老鼠,一组去拦截老鼠。其中一组的三个人都擅长跑、跳,但为什么一只老鼠也没抓到。大家通过分析认为,他们虽然擅长跑跳可是绘画能力却不是很好。这就出现了如何取长补短的问题。该如何取长补短呢?在平时的活动生活中学生就这样有意识的加强了观察,在以后的游戏中他们注意了这一重要的环节,明白了合作的技巧。有一次,一组学生的合作没有完成任务,面对学生们沮丧得样子,我让他们好好分析原因,去思考:在每个人各方面能力都很强的情况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通过教训,孩子们明白了必须要互助互谅,只有团结一心,精诚合作才能取得成功,将合作的精髓在不知不觉中深深的植入他们的心灵中。活动后,我启发孩子们讲述合作时的感受,体验合作成功带来的喜悦和快乐。在胜利完成任务后,学生们之间曾进了友谊,为下一次合作打下了基础。
我们对学生们在活动中的行为及感受进行评价,对不配合的现象和行为予以提醒,鼓励和赞扬学生间友好合作的行为,同时引导孩子们自己总结合作中的失败与成功,使他们更好得体会到合作的愉快。这样既让学生掌握了体育技能,又达到了合作学习和教育的目的。在体育游戏中,合作学习的内容随处可见,集体配合项目可以说时时都有合作的因素,关键在于教师是否能够把握这种合作教育的机会。
好表现是儿童的天性,他们具有很强的模仿能力,他们想象力丰富,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但他们又有对规则有着无法避免的模糊概念。在其他课上老师往往不得不借助较为严厉的语气与惩戒性的手段建立明确的禁止性规则,但如何让学生认识到规则的必要性,并能主动的自觉的在无监督的情况下遵守规则?在现在教学中并没有看到成熟的方法和已被推广的经验。我在体育课的教学实践中有一点有益的经验与大家分享。大家都知道体育的精神之一就是遵守规则,任何一个运动员都明白“只有遵守规则才拥有获取荣誉的可能”,这是体育竞技的最基本准则。我通过体育游戏的方式在这方面作了一些有益的尝试。低年级的孩子非常喜欢做“木头人”的游戏,但在游戏中很多孩子常常故意犯规,甘愿接受惩罚。过于简单的游戏过程使孩子对接受惩罚的兴趣远远大于对游戏本身的兴趣,这就使游戏失去了原有的意义。 为此,我把这个游戏作了改进,在孩子们念完儿歌后,我故意东瞧西看,寻找一动不动的孩子,然后走到他面前说:“点点点,点木头,把你这块木头点成人。”然后,我的手指在他的额头上轻轻一点,他就被点活,可以到处活动了。在我把所有“木头人”点活后,游戏便结束了。这样一改,孩子们不再故意犯规。为了被点活,他们都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和动作。可是,游戏做了几次后,孩子们又渐渐失去了兴趣。于是,我再次对游戏作了改进。我请被点活的孩子去点其他“木头人”,以此类推,凡是被点活的“木头人”都可以去点其他“木头人”,直到全部“木头人”被点活。孩子们非常喜欢这一经过改进的游戏。我通过在仔细观察并捕捉孩子在活动中的表现,适时调整指导策略,尽量的引导孩子们尊重规则并在其中得到乐趣。这样做的效果非常明显,孩子们在游戏中始终情绪高涨,他们在注意形象地表现自己以赢得大家注意的同时更加注意对规则遵守。对游戏的两次改进带来不同效果其实证明了一个道理,如果方法得当,孩子们是能够体会到遵守规则的重要意义的。
4. 结论
4.1培养健康的竞争意识。教师可通过竞赛教育学生在遵守规则、尊重对方的前提下,公平竞争,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竞争意识,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参与意识和心理素质的培养是体现现代健康理念的一个重要方面。体育教学要突出对学生竞争意识和能力的培养,特别对于那些表现欲望不强、不善于竞争的学生,应着力发现他们的长处和闪光点,用激发和鼓励的语言刺激他们的表现欲和竞争欲,发挥他们的一技之长;对于那些敢于表现自己,属于“挑战型”的学生,一方面要允许他们“冒尖”、“出风头”,大胆创新,同时还要人为地设置一些困难和障碍,使他们经受一定的困难和挫折后再达到目标,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4.2 培养良好的合作意识。学校体育无论是体育课或是课外体育活动,其本身特点决定了很多采用集体活动的形式和比赛的方法,这就增加了学生之间的直接接触和交流。他们在体育学习和参加体育活动过程中,相互之间具有依赖性、牵制性和影响性。为了完成体育学习任务和实现参加体育活动的满足感,必然要求学生之间相互帮助,相互协作,共同参与。学生长期生活在这种体育关系中,就会加深了解,密切来往,使他们的心灵不断受到情感的熏陶,相互之间产生一种深厚而广泛的友情。可以通过小组的、集体的各种游戏和竞赛活动,加强团队精神和集体观念的培养,使他们能够在积极帮助别人的同时也得到他人或集体的帮助,增强群体竞争能力。
4.3培养健康的情感。学校体育与其它学科的不同点在于,学生要在身体直接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体会和掌握运动技术。在多种身体活动中,通过自己的努力,学生不断体验着成功的感受,承受失败的失落,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豁达开朗的性格和不服输等良好的心理素质,有利于学生们养成独立性、创造性、自信心和拼搏进取的精神及顽强的意志品质。
体育教育与其它的教育相比在良好素质的养成上确实有着其他教育不可替代的优势,体育精神在运动中有更直接的表现和更鲜明的效果,它最终带给我们学生的不仅仅是个体身体的健康,更是个性心理的健康和社会关系的健康。因此在学校体育工作中,体育教师不仅承担着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工作,同时还承担着学生早操、课间操、课余体育竞赛和课余训练等工作,这些课外体育工作更拓宽了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领域,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将课内、课外相结合,全面捕捉德育渗透的时机,加强德育渗透。根据实际及时对学生进行恰当地表扬、鼓励与批评,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行为规范,不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辨别是非的能力,逐渐养成自我教育的良好习惯。重视加强与各班主任、德育处等工作人员团结协作,使学生通过学校体育受到连续、科学、全面的教育。
参考文献
1. 杨贵仁 《构建21世纪学校体育新格局,为培养德智美等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而奋斗》 中国学校体育 2001.1
2. 高风华 《和谐发展需要多样化教育手段》 中国学校体育 2001
3. 季浏 《加拿大安大略省健康与体育课程标准简介》 中国学校体育2002.3
4. 史春元 《读〈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后的欣喜与疑惑》 体育教学.2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