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北京市海淀区五一小学>> 教育教学>> 教师随笔>>游美小记

    游美小记

    2012年暑假我在美国生活的一个月之中,对美国的风土人情,各个阶段的教育情况有了一些蜻蜓点水式的了解。

    我所居住的是加州一个很小的镇——Pleasanton,这里只有两所公立中学,一个新一点一个旧一点,没什么可选择的。在周围的小镇有一两所私立中学,可以寄宿。美国私立(寄宿)中学这几年渐渐向中国学生开放,虽然昂贵的学费和生活费用不是每个家庭可以承受的,可是这些学校还是吸引了非常多中国家长和学生的目光。在美国留学生中,12-15岁的孩子逐渐增多。因为孩子在这个年纪,不但不会忘记中国语言及文化,并有极大的机会学会一口地道的英语,同时吸收中国及美国文化优势。我住的社区里就看到好几个从中国来上高中的学生。这么偏僻的小镇,小留学生都比比皆是,也许繁华的东部来美国留学的孩子会更多。美国私立中学有以下几个特点:
      1.大部分的课堂只有十几个学生,每个人得到老师的关注相对大班学生更多。
      2.学校注重学生各方面的才能,并鼓励学生在书本及考试之外的活动有所成就。
      3.寄宿学校的时间安排十分紧密,无论学习、活动、运动等每天作息时间都有合理的分配。
      4.根据学生个人潜能,培养并鼓励学生往多方面发展。
      5.所有学生都在为进入一流大学做准备,每个学校有专门的升学顾问,从高一开始就着手升学方面的准备。

    Pleasanton镇里其中一所中学高三前五名有四名都是美籍的中国小孩(第五名也是亚裔的),状元是男孩,榜眼是女孩,两人都被哈佛大学录取了。而且这几个孩子的家庭并不算富有,连富裕都说不上。他们能够进入一流的大学绝不仅仅是成绩优异,以哈佛为例看一下录取的流程吧:第一步,第一批审查者的粗分。基本按上面的录取原则,把申请者分三类。一类是非常可能录取的。二类是有可能被录取的。三类是不太可能被录取的。第二步:第二批审查者的细阅。最有可能被录取的申请材料直接送上录取委员会讨论去了。三类不太可能的录取者,如果第二批审查者也没有异议,就直接拒绝 (大约10-15%)。剩下的那部分有60%-70%全是可能的,被翻来覆去推敲琢磨。看老师们的推荐信,看高中成绩和标准考试成绩,看课外活动。如果看来看去,还决定不下来,那就进入第三步。第三步:读申请者的大学作文,看学生的写作水平,语法词汇,看学生的个性,还看能不能从学生的作文中读出以下的素质:激情,热情(passion)领导才能的素质(leadership),动力,上进心(determination)正直(integrity)能表现出其中的一个方面就可以加分了。据说名牌大学最看重的就是这四种素质。而作文确实重要到了这种地步,如果其他方面不错但也不够突出的话,作文可能是决定录取的关键。

    2005年,3200SAT满分的学生申请哈佛大学。结果呢?哈佛大学录取的学生中有很多SAT2200分以下。哈佛大学这样的学校,录取的并非是“好学生”,他们录取的是将要贡献社会,贡献世界的人。举例来说,一个白人女孩出生在一个富裕的家庭,富裕到她一辈子不工作也可以衣食无忧。这个女孩学习一般,因为她几乎把全部的课余时间用来做志愿工作了。另外,高中的暑假,她也没有去哈佛大学暑期班,哥伦比亚大学暑期班,宾州大学的暑期班学什么大学预科,她天天去打工挣钱,不是攒学费,而是捐给拉美州两个穷苦的孩子上学了。这个女孩在作文里写道:是的,我的父母有钱,但如果我从他们那里要了,捐出去,那是他们的慈善而不是我的。这三个暑假是我对社会的贡献。这就是她的过人之处,使她顺利进入哈佛。

    在申请大学的自我介绍中有关于自己课外活动的内容。最好是与众不同,如果相同,最好讲出学生通过课外活动的成长。如果800多中国学生同时申请某一所名牌大学,比如说耶鲁大学。其中80位都是同样的好成绩,他们都是年级前5名,他们都是在图书馆医院做义工,他们还都弹钢琴,而且都弹了十几年。还有一位学生,每年参加不同的学习班不同的课外活动,列出来的是洋洋洒洒的一大篇。然而,一大篇却反映出两个问题:跟在人群里起哄的时间多,家长逼迫得比较多。这样的学生分数再高也不会被录取。听说今年一个中国裔的男孩儿成绩非常好,但是老师和同学的评价是“自私”,当然也没有被哈佛耶鲁这样的大学所录取。

    美国一流的大学挑选的是成熟有个性的学生。如果学生自己没有太多的上进心,也找不到自己的方向,当然还有很多选择的,美国有3000多所大学,总会找到适合自己的,只是与名校无缘了。

    再回过来看美国的小学。美国人尽量让小孩多玩,提倡利用孩子的探索天性,通过让其接触大自然、认识真实世界,建立认知基础。多让孩子用五官感觉大小、形状、颜色、质地,用心去体 会数字的意义,而不是只获得正确答案。他们认为小学不能像成年人一样抽象地学习,只有用真实世界的印象建立逻辑思维。

    美国教育重视阅读而不要求背诵,因为他们认为广泛阅读可增加宽广的背景知识,开拓视野,丰富想象力;而背诵可能被前人思维所束缚而难有创新。美国小学低年级,教师就开始给学生布置小论文,以期培养孩子对科学研究的兴趣。而家长也积极鼓励孩子进行探索,并且为孩子的探究学习提供坚实的后盾。经过几次论文写作之后,孩子研究的兴趣渐渐浓厚,也学会用多种途径查找资料,筛选有价值的信息为自己的研究服务。孩子到了三年级左右就选择自己喜欢的课题进行研究,动脑思考并获取新的知识,孩子对科学研究的兴趣被不断激发,思维更开阔,为以后的探究学习打下很好的基础。下面,是美国中小学生研究的一些有趣的课题:

        ——音乐(古典音乐、乡村音乐、摇滚乐)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色彩对植物生长过程的影响,

        ——猫是左撇子,还是右撇子,

      美国小学通常开设的基本核心科目有语言、社会、数学、科学、体育和保健、音乐和艺术教育。除了体育、音乐、美术要到固定的场地或教室分别上课,需要排出课表外,其他各科大都是一个班由一个教师来教,大部分学校也没有固定的课表,而是由教师灵活掌握和安排。小学的课程主要是综合性的,一节课可能就是围绕一个主题有关内容的整合,也可能是单一的。综合课是小学课程的重要形式,往往一门课程就是一个学习领域,没有分化成很具体的科目。语言艺术课包含了阅读、写 作、文学、口语等知识,社会课包含历史、地理、政治、法律等方面的知识。科学课将物理、化学、生物等方面的知识融为一体。美国的包班制只在小学实施。小学老师的工作量很大。一般公立学校低年级教学班2030人,三年级以后授课班3035人。这和北京的小学也差不多,北京在3540人,但是包班也只是语文、数学,不会所有课程都一个人教。当然,美国小学在学校里上课不像中国小学那么“规矩”,可以随时从后门出去喝水、上卫生间,坐姿发言也没有固定的要求,低年级干脆就是坐在地毯上上课。我觉得和我们的课间休息差不太多。老师不用在“班级管理”上花心思。

    因为我在美国的一个月这里的学校也在放暑假,我只好到另一个小镇上的一所私立小学,了解一下美国夏令营的情况。在美国放暑假以后会有很多的夏令营,在放假前一个多月各种夏令营就会把安排寄到小学生家里,由家长和孩子一起挑选自己喜欢的报名。夏令营以动手动脑亲身参与为主,也有少量的课程学习夏令营。以Camp Quarry Cubbies为例:夏令营为3周,730817,每周一到周五。我的英语太差,只好利用有道反译了这个夏令营的安排。第一周"夏季奥运会":应和伦敦奥运会,安排了两个下午的游泳和手工制作都是这个主题,还有介绍各项运动的历史。第二周"疯狂科学家":进行液体比重实验、制作水晶图片、制作怪物壁画、做"停止"实验。参观太空科技馆,去公园玩。第三周以户外为主,每天都有1/3的时间在户外活动,还安排了去湖边进行烧烤。(当然是老师烤,学生吃。相当于我们的郊游)

    每天都有详细的计划,周一夏令营将一周的安排交给家长。每天上午有两项左右的集体活动,制作啦、试验啦,下午就是户外活动。每周安排一次外出,孩子们坐着校车去蹦蹦床中心、太空科技馆、森林烧烤。上下午各有一次吃点心休息的时间,每次30分钟。午饭是孩子们自己带的,这个是美国孩子的特点,上学带午饭,每个超市都有卖饭兜的,彩色尼龙布做的,很漂亮也很结实。家长给孩子带一块披萨或者一些面包等,作为午饭,再用密封的小袋子装一块冰,保持食物新鲜。老师把学生带到指定的用餐地点用餐,当然是冷餐,这里一律和凉水、冰牛奶。话题拉回来继续说夏令营,老师把孩子们制作的手工作品晾干,适当调整,比如:太小的孩子,老师帮助写上字,基本上老师不帮助孩子做,都是孩子自己的“心血”。在一周结束时交给孩子带回家。虽然只是个夏令营,但是老师对于每一个孩子都非常关心,如果谁的水瓶拿错了、书包忘了带回家等,老师会帮助孩子收好,如果临时调整时间,老师也会给家长打电话并发邮件告知,负责人的程度等同于我们在校上课的班主任。

    像这样的夏令营比比皆是,美国的学校不留暑假作业,孩子们把时间用来玩儿或是做社会服务,在图书馆、教会总有做义工的大孩子、小孩子们。当然亚洲人把督促孩子学习的好传统一直保持着,奔波于舞蹈班、钢琴班、绘画班的基本上都是亚洲孩子,要不怎么能在超过本土的白人孩子呢?!

    即将开学,在我收拾行装即将回国的时候,相当数量的中国留学生们也陆续来到了,小留学生们大致分成两种,一种是在国内学业优异,为了考上美国一流的大学早早来打前站;另一种是家境殷实的孩子,成绩好坏不等,一切都可以靠钱来解决。无论是哪一种情况的孩子,来到美国都会发现,美国不像人们传说的那样好,也不像小说里写的那样坏,只是一个与中国有着太多不同的国家而已。没有亲身经历过留学的家长们是无法理解孩子们在异国要经历怎样的锻炼,从身体到心灵都要比在父母身边的孩子经受更多,因为无论学成与否他们都走的更远!

     

                                                                                                                 2012年8月


    上一篇:借鉴与创造,把课堂还给学生[ 04-25 ]
    下一篇:交往是堂必修课[ 09-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