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小组
一、学校开展天文科技活动的意义 首先,天文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融地理学、化学、物理学为一体,既涉及到学生课堂知识,又远远超出其范围,丰富的内容有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通过开设天文学课程,在师生共同参与、合作完成的天文活动中,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多学科综合学习能力,还可以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宇宙观与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学会客观看待事物,科学地分析问题。 “其次,天文科技活动形式多种多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如在天文活动中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天文观测,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在观测操作时,通过安排大量必须相互合作共同完成的项目,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在活动中还可以通过教师的引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在动笔、动口和动手、动脑的相互合作中培养学习兴趣、探索精神,提高思维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磨练意志力和心理素质。 二、天文科普教育方法 1.开设天文课外兴趣小组 教学实践证明,要激起学生学习天文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需要根据少年儿童的心理特点,在教学中增添一定的趣味性,以增强其吸引力,做到寓教于乐,使受教育者轻松愉快地获得知识和能力。如在讲授“四季星空”知识时,将科学与神话融为一体,引导学生利用“星图”认识星座时,穿插讲述“大熊”、“小熊”母子亲情的传说,介绍“牛郎”和“织女”的神话传说等。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则引导他们对一些天文现象进行思考,如火星是否会变成人类生存的第二个星球?究竟有没有“外星人”?黑洞是什么?……此外,还可以让高低年级的学生进行交流,请专家进行现场解答,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帮助他们弄清楚一个又一个的“为什么”,这样学生就不会产生枯燥无味的感觉。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另外,在教学中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把抽象、复杂的地理现象的演示生动展示于课堂,也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传统的教学方法除了用几张教学挂图让学生看看,用地球仪作些演示外,只能以本为本地讲解和死记硬背,缺乏具体形象的感官刺激,没有身临其境的情感体验,使课堂教学缺乏生机与活力。而现代多媒体辅助教学,打破了时空的限制,可以让太阳、月亮、星星在教室的荧屏上东升西落;让九大行星在各自轨道上绕日运转;让四季在课堂上轮回……这些形象、逼真的地理现象的演示,把学生带进宇宙,形象、生动地认识天体及其运行规律,拓宽了学生的视野。通过播放影片还能把人类向宇宙进军的成果的精彩场景,带给师生,使孩子们逐步树立起民族自信心和为振兴中华学好科学知识的远大志向。 2.进行天文观测 天文科普的观测活动不仅仅是观星、识星的简单形式,它应当是一项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系统工程”。实践表明,天文知识的增长和观测水平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步深化的过程。因此,观测活动必须分步骤、分层次地实施。对于初中低年级学生来说,宜选择一些简单易行的观测项目,如四季星空的变化。主要星座和亮星的识别、月相的变化等过程。而对于高中学生,则可以选—些较难、专业性较强的项目,如正午太阳高度角的测定,日食、月食各阶段的时刻测定和拍照,北极星定方位等。 3.其它形式的活动 天文科技活动不能仅局限在辅导老师与学生的小圈子内,应该扩大活动领域。如可以邀请有关专家来校指导,开专题讲座,开展外出参观活动,组织参观天文馆和兄弟学校的天文台,开展天文教学开放日活动,让广大学生参与,参观天文望远镜等观测器,交流心得、经验,允许天文爱好者和青少年在工作人员、老师的指导帮助下,亲自动手操作,使用望远镜,使他们对天文望远镜的结构、性能和操作要领等有更进一步的了解,在更广泛的领域内受到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