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新课程方案带给我们的“思”与“行”(二)
为深入贯彻落实《北京市实施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课程计划(修订)》和《海淀区实施“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课程计划(修订)》文件精神。五一小学课程建设核心组100多名干部、教师于11月6日、7日进行了新学期课程建设培训探讨活动。
在一、二两个年级开设“幸福起航课程”,课程以杜威“活动课程理论”为指导,借鉴PYP等国际课程模式包含“兴趣、习惯、能力”三大发展要素;“语文、数学、英语、音乐、体育、美术”等六大学科;“儿童与自我、儿童与社会、儿童与自然”三大跨学科主题活动。每周1—5上午开设学科课程;下午开设“跨学科实践活动课程”,跨学科课程在学科整合的基础上,采用每月一个大主题的形式,每周围绕主题设计“社交、制作、探究、艺术”四类学习活动。主题来自于学科,活动侧重于学生直接经验的获得,力图让学生从不同学科、不同视角对同一主题或内容有比较全面的认识。
在三至五年级开设“幸福成长课程”。三年级主要开设主题研究课程,学生围绕同一主题,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条件自主选取不同的研究课题,在开放的情境中,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综合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自主地开展研究,解决实际问题。四年级开设音乐剧创编课程,以剧中的故事情节、歌曲演唱、舞蹈表演为载体,培养和塑造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正确担当自己的角色。五年级开设话剧表演课程,以教材内容、校园故事、社会生活为载体,指导学生创编剧本、角色扮演、制作道具、舞台表演等,塑造学生的社会角色,培养学生责任感和担当意识。
在六年级开设“幸福明天课程”。 课程通过三个板块进行推进,“中小衔接课程”,和中学携手,让学生走进中学,把中学教师请进小学,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加学生对中学的了解,让学生更好更快地适应中学学习、生活。“游历课程”,从四个维度进行,走近文学,走近科学,走近艺术,走进体育,让学生在游历中可视化,可听化,可感化文化课程,用“游历课程”推进文化课程的深入学习,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典礼仪式课程”, 以感恩成长为主题,让学生感受到成长,懂得感恩。此外,在第二学期,我们还改变排课方式,利用下午进行学科分层、分类选修。
课程综合化这是学校课程计划中的重点,也是一个难点。为此,语文组、数学组的老师们在主管领导的带领下,当天晚上就针对《课程设置方案》展开了热烈的研讨。北京教育学院杨志成副院长也应邀来到我们的培训现场,他从本次课改的背景、市区的要求以及典型案例介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进一步为我校《课程设置方案》的有效落实做了详细的解读与培训。
总之,学校课程改革的过程,其实就是不断超越自我,改变自我的过程,“超越,对教师而言,就是追求今天拥有的知识比昨天更多,就是追求今天看问题比昨天更有深度、更有高度,就是追求今天的课比昨天更受学生欢迎,就是精益求精,就是追求创新,就是追求不重复做昨天的自我,就是追求在一点点变“好”的过程中提升自我。”对于学校而言,其实同样如此……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