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新课程方案带给我们的“思”与“行”(一)
2015年7月,北京市公布了《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北京市为什么要推出新的课程方案?《方案》背后体现的理念到底是什么?《方案》颁布实施后将给学校带来哪些变化……
针对这些问题,海淀区五一小学全体干部、骨干教师利用暑期认真研读了《方案》,并聘请北京市课程中心杨德军主任,海淀区教科所吴颖慧所长等专家来校指导,不断地学习、研讨使我们对上述问题有了自己的一些认识与思考:
就目前世界教育改革发展情况来看,各国开始普遍关注跨学科综合学习、主题化学习及实践活动课程。2015年3月,作为教育“第一国家”的芬兰将推行一项大胆的教育改革:中小学授课将不再按学科划分,而是按“主题”划分。这意味着在芬兰学校里,数理化、文史哲等学科将成为历史。那么,为什么各国纷纷开展这种以课程综合化为目标的课程改革呢?这恐怕要从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的区别和联系说起。
分科课程是指从不同门类的学科中选取知识,按照一定的逻辑体系,以分科教学的形式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课程。其优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有助于学生简捷有效地获取学科系统知识;2、有助于有效地促进学科尖端人才的培养;3、有助于组织教学与评价,便于提高教学效率。但是,分科课程容易导致轻视学生的需要、经验和生活,容易导致忽略当代社会生活的现实需要,容易导致将学科与学科彼此之间割裂,从而限制了学生的视野,束缚了学生思维的广度。
分科课程在近代一统天下,门类越来越多,将本来有着密切联系的学科割裂开来,使学生不能从整体上去把握知识,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创造意识、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造成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思维模式。因此,综合课程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北京市推出新的《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方案最突出的特点就在于关注课程的综合化、主题化的发展趋势,强调课程整体育人的功能和价值。在学习中我们把其特点概括为:1个目标;2个着力点;3条途径。
1个目标是:通过学科之间的综合与整合,加强学科之间的统筹,构建指向“全人”促进人“全面发展”的教育模式;2个着力点是“改变学习方式”和“改变作业形式”,《方案》要求更加注重体验、合作和探究等现代化学习方式的应用……让学生在多种学习方式的灵活运用中生动活泼地开展学习。对于作业则要求低年级作业必须在课内完成,中高年级只允许每周布置一次体现综合性、研究性、创造性的“大作业”;3条途径指的是:学科实践活动、跨学科实践活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可以说这是实现课程综合性、主题性的主要途径。
为什么要强调课程的整体育人功能呢?原因在于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太注重学科了,我们过分地强调了学科功能而忽略了对于“完整的人”的培养,正如一位教育家所说,未来孩子要走向的世界没有一寸土地,一层是物理的,一层是化学的,一层是生物的,从来都是综合着的。我们的教育就要在学校里教会孩子学会这种应对综合世界和生活的能力。
为什么要改变学习方式和作业方式呢?因为我们以往的教学太注重基础知识的记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了,为了让学生掌握学科基础知识,我们过多地运用了教师讲学生听这一教学方式。为了让学生形成学科基本技能,我们以作业的形式不断强化训练,把学生当成了被动接受的容器。
为什么要强调学科实践活动、跨学科实践活动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落实呢?这是因为我们以往的教学太注重从间接经验到间接经验的传授了,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学生生活世界和学习世界的整合。
总之,坚持树立课程“整体育人”的基本理念,做好学习方式和作业形式的变革,加强学科之间的综合与整合将是我校课程改革的方向。